稳定币、比特币,以及我们对“恒久价值”的追寻

稳定币、比特币,以及我们对“恒久价值”的追寻

作者:Ben Caselin,VALR 首席市场官

稳定币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格局,其发展势头已不可忽视。如今,美国主要银行如摩根大通、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正探索建立一个锚定美元的稳定币联盟,以简化跨境支付流程。据报道,Tether 正在开发一款基于美国的稳定币;而 Circle 的 USDC 也持续推动机构层面的采用。在非洲、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等地区,因本地货币在高通胀下不断贬值,稳定币成为民众的“生命线”,允许即时且低成本的转账,为饱受经济动荡之苦的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的稳定。这对于推动金融普惠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。

但我对此持保留态度。稳定币的快速主流化,正将其推向一个由政府和机构把控的“链上 SWIFT 系统”。美国提出的《GENIUS 法案》等立法提案可能赋予稳定币合法地位,但也可能带来过度监管,窒碍加密货币最初所承诺的自由精神。稳定币在当下确实极具实用价值,但归根结底,它们仍是法币的代币化形式,同样承受美元通胀的压力。美国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近期再创新高,正揭示出法币体系的脆弱性。如果法币崩溃,稳定币也难逃一劫。我们究竟是在构建一个更自由的金融体系,还是仅仅将一个破碎的货币系统数字化?稳定币无疑是一座桥梁,但绝非终点。

对“恒久价值”的追寻

正是这种担忧,引发我对人性更深层的思考:在这个一切都转瞬即逝的世界里,我们本能地渴望某种真正能持久存在的东西。最近我长期停留在越南,这种无常感尤为强烈:老鼠在巷子里被碾死,我种下的玫瑰在烈日下枯萎,每天都有交通事故夺走生命。历史也印证了这种无常:帝国兴衰,曾被数百万人使用的语言被遗忘,曾在地球上游荡的物种灭绝殆尽,甚至连恒星最终也会熄灭。无常无处不在,唤起我们心中对“永恒”的普遍渴望——对那些超越短暂、赋予生命更深意义之物的追寻。

在金融领域,人类数百年来都在寻找这种“恒久之物”。黄金因其稀缺性而成为抵御经济衰退的避风港。而我相信,比特币是它的继承者。比特币诞生于数百年货币演变的经验之上——从古罗马币值缩水,到现代法币无节制的增发。它是一个非主权资产,总量上限为 2100 万枚,不受任何任意政策变化所左右。近期比特币价格突破 111,000 美元,正是市场对其抗通胀能力日益信任的体现。与继承法币脆弱性的稳定币不同,比特币的固定供应带来了可持续增长的希望,乃至真正的金融稳定。25 年或 50 年后,比特币可能成为数字黄金标准的基石,抑制政府肆意开支。它的普及,正是人类对“恒久价值”追求的体现。

美、智与恒久贡献

当然,比特币只是这场追寻的一种表达方式。我们对“恒久”的探索,远远超越金融市场的范畴。我们在美中发现它——一段历久弥新的旋律,一幅跨越时代仍能打动人心的画作;我们在智慧中发现它——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应对生活复杂性的洞察;我们在对宇宙奥秘的沉思中找到它。但最深刻的恒久价值,往往体现在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中——建立能够真正赋能与提升他人的系统,例如更公平的金融工具,这比短暂的财富更能流传久远。

尽管加密行业充满潜力,但它往往容易偏离初心。各种加密大会虽然热闹有趣,但往往伴随着铺张浪费,缺乏实质内容;而模因币更是助长投机狂热,只让少数人在短时间内获利。但加密货币的真正价值,在于重新构想金融体系的勇气,在不断试错中推动进化。

无论是银行,还是政府进入稳定币领域,整体而言都是正面且令人兴奋的发展。同样地,当稳定币在本地货币失灵的地区获得采用,这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。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持久体系,那么这些进展只是过渡阶段,它们是通向全球非主权货币的垫脚石,最终民众应真正拥有无须许可、不可篡改且稀缺的储备资产。

如果我们知道,问题不仅仅在于金融体系需要升级,而是货币本身已经“失灵”,那我们就不要被眼前的繁荣表象所迷惑。

风险披露

交易或投资加密资产具有高风险,其价值可能波动,可能导致资本损失。VALR(Pty)有限公司为持牌金融服务提供商(FSP #53308)。

免责声明: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应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,亦不应被理解为进行投资交易的推荐或建议。